胡振中

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研系列副教授。

兼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图学学会BIM专委会副主任、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编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木与海洋工程信息技术、海洋数字防灾、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BIM/CIM)。

教授工程硕士数学、土木与建筑工程CAE等4门课程。

  • 2025-08-18

    近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运维》作为“高等学校智能建造专业系列教材”之一,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教材由方东平教授主编,本人及方伟立、施钟淇、李楠、陈煊琦、刘文黎等人共同编写,并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及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本教材重点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期中的运维阶段,主要介绍智慧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运维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阐述如何使用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提升基础设施运维的效率与质量,保障城市基础设施运维安全,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学习资料。教材共分七章,涵盖绪论、关键共性技术、运维管理与作业机器人、数字化能源与环境管理、资产管理与价值工程、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及综合案例分析等内容。

    本书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了智能建造、土木工程、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等多领域知识,并坚持技术引领与实战导向,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论述关键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运维策略与实施路径。

    本教材不仅适用于高等学校“基础设施运维”相关课程教学,也可为从事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购书链接:https://item.jd.com/10172732966707.html

  • 2025-08-15

    近日,本人受邀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此次任职,本人深感荣幸,也深知重任在肩。未来将秉持学会宗旨,与委员会同仁一道,共同推动力学学科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

    注:中国力学学会是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于1957年2月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社会组织,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致力于团结全国力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普及力学知识、培养力学人才,并积极推动力学科学技术与国家经济建设相结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 2025-08-11

    A natural‐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intelligent data retrieval and representation for cloud BIM 在谷歌学术上他引次数达到200次。

    随着不同学科信息在建筑、工程和施工(AEC)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断整合,BIM数据体量日益庞大,移动设备用户在有限交互空间中获取所需信息愈加困难,尤其是对于不具备丰富的行业基础类 (IFC) 知识或BIM软件经验的人员。为提升BIM大数据价值,提出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云BIM智能数据检索与表示方法:利用云数据库加速大规模BIM数据的存储与查询;引入“关键字”和“约束”概念,用自然语言表达用户需求,并通过国际字典框架(IFD)映射到IFC实体或属性;通过在IFC模式图中查找路径建立用户需求与数据模型的关系,实现自动化数据检索与分析;最终按结构化形式输出可视化与综合报告。原型系统在昆明机场航站楼建设案例中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其可自动关联用户需求与相关数据,并提升信息利用效率。

    注: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属于工程技术领域顶刊,2025年影响因子为9.1。林佳瑞老师为论文第一作者,本人为通讯作者。

  • 2025-07-17

    中长周期波作用下斜坡堤表面压力分布特性的SPH数值模拟研究》已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于《海洋工程》期刊上。

    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工程中的中长周期波浪对斜坡堤作用显著但现有规范公式适用性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基于DualSPHysics开源软件针对水深为7~8 m,波高为1~3 m,周期为10~44 s范围内的中长周期波浪与斜坡堤相互作用的场景,建立了1:20缩尺数值水槽模型进行模拟,系统分析了中长周期波浪与斜坡堤相互作用的动力特性。研究发现,斜坡表面最大正压力位于静水位以下0.8倍波高范围内,且压力随周期增大呈先增后平趋势。通过厄塞尔数Ur判断压力系数变化:Ur在50-150时迅速增大,150-200时略增,200以上则趋于稳定。最大压力主要由水体厚度决定,而波浪爬高能力是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最终提出中长周期波浪作用下斜坡最大正压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注: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生姜昊,景路老师为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得到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 2025-07-14

    论文Influence of Northwest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inter Monsoon Based on Multimodel Projections已发表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上。

    南海冬季风(SCSWM)在区域气候和大气环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1979 - 2023年南海 SCSWM 的长期变化,重点分析了其与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NWP-SST)不均匀增暖趋势的关联。利用NOAA ERSSTv5和ERA5再分析资料,我们发现,在北半球冬季,南海异常东北风(尤其是纬向分量)与NWP-SST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奇异值分解(SVD)表明,NWP-SST正在经历显著变暖,这可能会对南海冬季风产生影响。通过对几个CMIP6模型的评估,我们证明了它们能够合理地模拟这种关系。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 126、245和585下的未来预测表明,NWP-SST的不均匀增暖以及相应的季风变化将持续存在,特别是在高排放情景下(SSP585)。这项研究强调了海洋变暖对SCSWM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对区域气候模式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属于Q2区地学领域期刊,影响因子为2.8。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冯伟杰,王东晓老师和本人为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得到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