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中

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研系列副教授。

兼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图学学会BIM专委会副主任、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编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木与海洋工程信息技术、海洋数字防灾、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BIM/CIM)。

教授工程硕士数学、土木与建筑工程CAE等4门课程。

  • 2025-05-24

    论文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manifold microchannel heat sinks with ribs of different shapes已发表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

    流形微通道散热器(MCHS)是一种有效的散热器件,可用于大规模电路芯片的散热。虽然发现在传统MCHS的微通道中添加肋板可以改善其散热性能,但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来研究在流形MCHS中添加肋板的效果。本文对具有五种不同凸肋的流形MCHS的压降、平均温度、努塞尔数、增热效率、流动特性和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并与光滑流形MCHS进行了比较。对比结果表明,肋层的存在打断了流动场和温度场边界层的发展,导致了散热的增强。与光滑流形MCHS相比,肋层使衬底温度降低了9.2% ~ 25.1%,努塞尔数提高了11.5% ~ 45.2%。而微通道中的肋层使压降增加55.7% ~ 111.4%。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肋对这些关键指标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对增热效率的计算分析,发现在较高雷诺数(超过200)时,增加肋段的效益显著。在不同肋形中,推荐采用椭圆肋形,当雷诺数为450时,增强热效率达到最大值1.17。

    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属于Q1区工程技术领域期刊,影响因子为5.0。论文第一作者为海洋工程研究院陈守军,李孙伟老师为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得到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的资助。感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鹏瑞公益基金会深圳鹏瑞青年教师项目的支持。

  • 2025-05-16

    祝贺刘龙祥顺利通过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刘龙祥的论文题目为《基于本体的隧道多源异构运维数据融合方法研究与应用》,该研究以隧道多源异构运维数据为研究对象,引入了本体语义网技术,融合利用了各类隧道运维数据资源。首先,该研究构建了隧道运维数据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隧道运维数据,采用不同方式分别建立领域本体模型,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随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相似度的本体映射策略,实现不同运维数据本体模型之间的高效与准确映射;最后,提出了一种隧道结构健康运维策略,包括应用本体构建、映射与语义查询、结构健康评估以及养护策略选择等步骤。此外,本研究还开发了一个隧道多源异构运维数据管理平台,以及在深圳市塘朗山隧道这一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 2025-05-12

    5月12日,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公布获奖名单,清华大学土木系教师团队的发明成果“ChatTwin:大模型赋能的建造过程虚实核验与动态监控数字孪生平台”荣获金奖。

    项目团队发明了一种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工程数字孪生建造平台与技术—ChatTwin。ChatTwin涉及“理解-推理-生成-交互”等系列关键技术,简单易用、智能高效。通过构建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实现了建设领域专业文本/语言的精准理解、复杂工程逻辑的高效推理计算以及海量工程数据的高效分析处理。从而,可大幅降低复杂工程系统的学习使用成本,并可有效减少BIM设计审查时间、降低问题遗漏风险,该系统也集成了多个不同软件或系统的工程数据,可对施工阶段潜在质量、安全风险等问题进行动态识别与跟踪。

    ChatTwin完成团队还包括清华大学教师林佳瑞、陆新征、潘鹏、张建平,学生郑哲、周育丞、宋盛禹、陈柯吟、倪相瑞、韩进、廖文杰,以及北京云建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大鹏。

    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是全球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由瑞士联邦政府、日内瓦州政府、日内瓦市政府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因其评选严格、标准专业著称,被列为“世界三大发明展”之首。

  • 2025-04-17

    论文Vision-based adaptive cross-domain online product recommendation for 3D design models已发表在期刊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上。

    三维(3D)数字化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咨询、运营与维护(AECOM)行业,以提升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效率。虽然电子商务网站通常使用推荐系统来促进购买,但由于尺寸和风格的差异,没有一个系统涉及从3D建筑设计模型向用户推荐在线产品。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自适应跨域在线产品推荐方法——VacRed,用于3D建筑设计模型。首先,提出一种跨域方法,将设计模型转换为电商图像,以解决设计模型与电商图像在维度和风格上的不一致问题。其次,引入自适应机制,解决生成模型训练过程中因生成器权重变化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不稳定问题。再次,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域商品推荐系统,能够针对给定的建筑设计产品推荐前k个相关的在线商品。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VacRed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优异的性能,推荐准确率达87.20%,平均精度均值达83.65%。本研究有效连接了AECOM行业中的两个关键阶段——设计与采购,以及设计与电子商务这两个大型群体。

    注: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属于Q1区工程技术领域期刊,影响因子为8.5。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建筑大学周小平。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 2025-04-12

    论文AI-based prediction of seismic time-history responses of RC frame structures considering varied structural parameters 已发表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期刊上。

    文章提出了一种用于智能地震响应预测的端到端框架——ISRPnet。ISRPnet 包含一个用于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离散化为一系列静态特征的结构参数模块,以及一个用于编码地震荷载并自回归预测地震响应的编码器 - 解码器架构。该模型在通过经过验证的基于纤维的有限元模型生成的 16,544 个案例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ISRPnet 在常见地震和罕见地震中均表现出色。对于常见地震,ISRPnet 能够快速且高度精确地预测时变响应。对于罕见地震,峰值位移预测仍保持准确。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物理损失的优越性以及门控循环单元相对于长短期记忆单元的优势。使用超出训练数据的未见过的地震波进行验证,表明该框架具有强大的泛化和外推能力。所提出的模型实现了对一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全过程地震响应的高效替代计算。

    注: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是工程技术领域期刊,属于Q1区SCI期刊,2024年的影响因子为6.7。论文第一作者为2022级硕士生葛康,清华大学土木系助理教授王琛为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跨学科研究与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