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专题


       本专题内容全部来源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张建平教授团队(包括本人)十多年的研发成果,是我们团队对BIM的概念、技术和应用的思考,所列举的应用也是我们团队的实际工作

      


BIM简介

【BIM的定义与概念】

BIM是从继承和发展于机械制造业的建筑产品模型(Building Product Model,BPM)的概念演化而来,它通过对建筑构件及其相互关系建立统一的、完整的数字模型,来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信息数字化的全信息模型。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个智能化的建筑物三维模型,能够连接建筑生命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对象的完整描述,可被建筑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帮助项目团队提升决策的效率与正确性。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给出的定义为:

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



BIM的提出源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分散性所导致的信息共享问题,旨在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基于三维信息模型,解决工程项目中各个独立参与方之间或内部的分布式异构工程数据难以交流和共享的问题。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管理等各阶段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断层,实现全过程的工程信息集成和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如果说计算机辅助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发展使工程师们甩掉图板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第一次革命,则BIM的提出、引入和发展很可能被定义为建筑行业的第二次信息化革命。另一方面,BIM的提出和应用,除了在技术上对建筑行业行为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外,更挑战着传统的行业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使得建筑生命期管理不再停留在概念和想象中,而是让所有的行业参与人感受到了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希望。

BIM的出现是CAD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概念也被多数商品化CAD软件所应用,如Autodesk的Architecture Desktop(ADT)系列、Revit系列,Bentley的Architecture系列,Graphisoft的ArchiCAD系列、Nemetschek的AllPlan、PKPM系列软件、广联达系列软件(如GCD)等。



【BIM的特征】

张建平教授曾总结到,BIM具有的三个特征:完备性、关联性和一致性。

BIM的完备性是指,BIM除了包含工程对象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例如包括设计信息(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施工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维护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以及关联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另一方面,BIM将作为一个完备的单一的工程数据集,不同用户可从这个单一的数据集中获取所需的数据和工程信息。

BIM的关联性是指,BIM中的对象是可识别且相互关联的;如果模型中的某个对象发生变化,与之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更新;系统能够对模型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并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档;BIM能根据用户指定的方式进行显示,例如,在二维视图中生成各种施工图,如平面图、剖面图、详图等,且BIM模型可以展示为不同的三维视图,生成三维效果图。

BIM的一致性是指,在工程生命期的不同阶段模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这些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无需重新创建,从而减少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例如,在方案设计阶段,道路的表示形式是单一中心线;在初步设计阶段,道路用完整的中心线、路缘、路肩和道路红线表示;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道路需要用完整、详细的道路图纸和模型表示。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这些道路信息无需重新输入或多次输入,对中心线对象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以包含下一阶段的设计信息,并与当前阶段的设计要求保持细节一致。

除了张建平教授所总结的三个特点外,本人以为作为一个真正的BIM应用(相对于伪BIM而言),应该有如下的五个关键点:

   基于三维模型
   三维模型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
   三维模型中除了几何信息外,还包括各种其他工程信息
   其目的是面向建筑全生命期的信息共享和传递
   可且应当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唯一的数据源



【BIM的价值】

张建平教授曾总结到,BIM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1、解决当前建筑领域信息化的瓶颈问题

   建立单一工程数据源: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使用的是单一信息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实现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各参与方基于纸介质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形成的“信息断层”、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孤岛”问题。

2、推动现代CAD技术的应用

   集成化:使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
   网络化:异地设计、协同工作
   智能化:自动设计、决策支持、方案评估

3、促进建筑生命期管理

   对建筑生命期各阶段的工程性能、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进行集成化管理;
   对建设项目生命期总成本、能源消耗、环境影响等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



IFC/IFD/IDM简介

【 IFC简介】

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作为一个实现BIM的有效工具,是由IAI组织(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 Interoperability,国际协同工作联盟)为建筑行业发布的建筑产品数据表达标准。利用IFC标准,可以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各个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不同应用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同时,由于IFC标准能对建筑工程中各方面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完整统一的信息模型中,也有助于实现信息的综合利用。

IFC是一个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建筑数据表示和交换标准,其目标是提供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系统的,适合于描述贯穿整个建筑生命期内产品数据的中性机制,可以有效地支持建筑行业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建筑生命期内的数据管理。在IFC标准出现之前,建筑行业不同领域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是杂乱无章的,每个系统为了能够和其他系统交换数据,都需要开发专门的数据转换接口,以支持不同的数据格式,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工作量非常大。而IFC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共享建筑信息模型,每个软件只要有一个标准的数据接口输入和输出信息,就能够和其他软件交换数据,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成本。

1997年,IAI推出IFC 1.0版本,在此后的十多年间,IFC标准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至2006年2月推出2x3版本为止,共已发布大小十余次的扩展和更新版本。



【 IFD简介】

1999年,ISO组织为了对信息交换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进行规范开始了相应标准的开发,形成建筑领域面向对象的信息组织框架,标准号ISO 12006-3。ISO 12006-3定义了一个语言无关的数据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开发用于存储和提供建筑工程信息的字典,并提供了将信息与分类系统、信息模型、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相关联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6月,在荷兰鹿特丹成立了IFD编制组织,标志着IFD库建立的工作正式开展。IFD全称为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Dictionaries,中文通常翻译为国际字典框架,为多语言术语字典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机制。IFC是面向建筑工程领域,基于ISO 12006-3标准建立的术语库,具有开放性、国际化和多语言的特点,可作为对IFC的补充和扩展。

基于属性集的信息描述与关联机制具有易冲突、不易识别的缺点,其根源是属性集采用字符串(通过Name属性)作为标识。字符串是语义信息的表达,在描述同一概念时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同一概念既可由英文又可由中文表达。而且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表达,各地方的习惯用法也不尽相同。另外还存在全称、简称、俗语等多种表达方式。当由计算机处理属性集信息时,首先要通过属性集的名称识别属性集。正是由于上述属性集名称不确定性的问题存在,会导致出现即使有属性集,但计算机仍然无法正确处理的困境,进而影响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造成数据的丢失或冲突。

IFD库则在国际标准框架下对建筑工程术语、属性集的标准化描述。IFD将同一概念(概念可细分为对象、活动、属性和单位)与一个GUID(全局唯一标识,Global Unique Identifier)关联,存储在全局服务器中,提供给项目各参与方访问,而这个概念可以使用多种语言或多种方式进行描述。



GUID作为术语及属性集的唯一标识符,在同一概念的不同形式的字符串表达间建立了桥梁。计算机在识别概念的语义信息时,通过识别GUID区分不同的概念,忽略字符串描述,从而避免了由字符串描述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且,IFD呈现出来的是对应于相应概念的便于理解的字符串,因此可以通过读取相应语言的文字描述获取概念定义的语义信息。



【 IDM简介】

IAI于2006年提出了IDM(Information Delivery Manual,信息传递手册)的概念,即提出一种通过过程建模,识别某一特定交换流程中信息交换需求的方法。IDM的目的在于针对任意特定的工作流程(标准的或自定义的)识别数据交换需求,并基于数据描述标准(譬如EXPRESS)描述交换需求,用于辅助实现特定业务流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事实上IDM定义建筑全生命期中某个特定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的标准。

IDM具有与数据标准无关的特性,可以支持商业需求,支撑软件设计,支持过程建立,同时改善建筑过程,保证当需要某些信息时,这些信息是存在的和可用的,并且保证了信息的质量。

下图展示了IFC与IDM的关系。其中,左图表示IFC标准将整个建筑生命期的所有数据都包含在内,以支持所有的信息交换需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总要交换整个信息模型,事实上也无法实现所有信息的完全交换,所需要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或称之为一个子集。例如,结构设计时,仅需要提供建筑模型的结构部分的几何信息,忽略了其建筑做法等在内的建筑设计时所特有的其他属性信息,但同时又将附加结构构件的材料信息、结构体系所承担的荷载信息和结构边界信息等结构设计阶段所需要的属性信息。因而,如右图所示,不同目标所确立的需要交换的信息只是整体信息的一个子集,这个自己即可能跨领域,也可能跨阶段,甚至是即跨领域又跨阶段。



应用方需要基于应用目标,对IFC的交换需求进行一个归纳和定义,提出基于IFC的交换需求模型。而这样的某个特定的交换需求模型实际上是IFC大纲的子集,该子集包括了特定流程中所需的所有数据,同时剔除了无关的数据,从而降低信息的大小和复杂度,减少信息解析和传输负担,提高信息交换质量和效率。



BIM在方案策划阶段的应用

【住宅产品策划BIM平台】

通过引入BIM技术,以三维模型为基础,将产品的性能参数、经济指标、进度安排等关键开发信息与项目方案的几何形体关联起来,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开发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断层问题。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集中管控与集成交付,让房地产开发企业成为BIM技术应用最大的受益者。

我们课题组与中建地产合作,研发了一个“住宅产品策划BIM平台”。该平台是在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4D-GCPSU系统基础上为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定制,不依赖于大型进口BIM设计或工程软件,同时兼容常见的CAD和BIM文件格式。此外,该平台专门面向开发企业的项目和技术管理人员设计,集中解决住宅产品开发策划阶段的信息管理问题,且尽量简化操作界面,突出核心功能,让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迅速应用平台的各项功能。

住宅产品策划BIM平台包括四个主要功能模块:

1、“4D方案建模”以产品线BIM标准户型单元库为基础,可通过标准单元拼装、调整,迅速生成标准层和楼栋,并可基于宗地图方便的形成规划方案,从而形成方案的BIM模型;用户可随时利用系统分析规划方案日照情况。可帮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直观的展现出完整的构思方案和丰富的项目信息。

2、“4D进度安排”是为项目发展管理设计的功能模块。按照项目发展管理的标准模板,提供详细的进度计划录入界面,用户可以直接导入project文件建立项目进度的总控计划,并在系统的指引下,建立时间计划与三维模型的关联。用户还可以利用BIM标准户型单元关联的历史工期数据,也可以手工输入调整工期及时间,快速形成项目的进度计划,并自动建立进度计划与模型的关联。在系统三维视图中,可模拟项目任意时间点和时间段的施工进度状态,并可动态统计当前节点施工情况。

3、“4D销售计划”功能模块可以在策划阶段模拟项目的销售情况。用户既可在项目“信息树”中添加销售信息,也可在三维或二维视图中选择模型,调整套型、楼栋的预期价格及销售时间,模型将基于户型售价自动更新着色效果。系统可自动生成项目方案的销售计划,并建立模型与销售计划的关联,从而可在三维视图展示任意时间点销售情况,并自动统计对应的销售收入。

4、“4D成本预估”功能模块用于在策划阶段估算项目成本。三维方案模型中所有建筑物的类型、面积、体积、个数等数据,由系统自动分类汇总。系统根据成本科目的标准设置,利用已有项目的经验数据及行业一般标准,将各分量与成本预估的经验系数相乘,自动生成项目整体和分项成本预估。用户可以根据项目情况,手动调节成本预估的经验系数。随着项目经验的积累,成本预估经验系数的可靠性将不断提高。



基于户型库的标准楼层创建



组团规划



基于4D-BIM的销售与施工计划



BIM在结构设计阶段的应用

【基于BIM的面向安全性能协同设计】

随着现代建筑体型越来越复杂,结构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如下几点:

1.结构设计需要应用多种结构计算分析软件进行联合分析和对比

当前各种软件间的模型信息不能相互兼容,因此需要在各个软件中分别建立各自的结构分析模型,从而暴露了建模效率低下以及结构分析模型无法统一的问题。而且,结构工程师不一定擅长多种结构分析软件,可能是不同结构工程师在不同的软件中分别进行建模和计算分析,而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只能通过文档的方式,哪怕已经有个别结构工程师针对自己需求开发了一些软件间的接口,限于技术不先进等原因,也难以完全互相转换。这种沟通障碍以及模型共享的缺失,同时会暴露出针对同一个工程,所建立的分析模型不同,并造成分析结果差异,结构工程师不知该取信于哪个软件的结果。总而言之,结构工程师迫切需要一个能统一不同结构计算分析软件间分析模型的工具,实现模型信息的全面共享。

2. 在结构设计阶段考虑施工动态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仅针对部分重要的建筑,其结构设计阶段进行了施工过程模拟,以计算各个施工阶段的结构应力应变。然而,难以做到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连续动态的分析,同时其人工参与量过大,导致考虑施工过程模拟的结构分析工作量巨大,也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因此,假如以BIM作为信息源,借助其强大的信息量和信息处理能力,研究其自动演化成结构分析模型的机制和方法,则能根据已经建立的结构分析模型,结合模拟的施工进度,实现施工过程动态分析,大大提高了设计阶段施工过程力学分析的可应用性,具有现实意义。

3. 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的信息无法实现集成与共享,跨阶段的集成应用困难

结构设计流向施工阶段的信息仅仅是二维的施工图。一方面,施工单位和工人仅能通过三维形象思维的方式在脑中生成结构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施工阶段获取设计信息进行时变结构安全分析的进行。信息的丢失已经成为了阶段间集成应用的瓶颈问题。实际上,在设计阶段,已经有众多工程案例,尤其是大型重要项目,均实现了部分三维建模。假如这些设计阶段积累的信息,能顺利地传递到施工阶段,对于建筑全生命期的综合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引入BIM技术,可以使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共享一个统一的模型,他们各自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建立起自己所需的模型,将模型调整后再反馈回到统一模型中。这样既能避免信息冗余、重复建模,更能避免建模过程中的人为差错导致模型不一致情况发生。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为加强设计阶段的协同设计,另一方面也为搭建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信息流和工作流沟通的桥梁,实现建筑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设计阶段建立一个sub-BIM,用于统一存储和管理这两个阶段间产生的所有信息,并实现其共享和集成。设计和施工阶段所需要的相关信息,都从该信息模型中获取,既减少了数据的冗余度,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效率,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可为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集成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的良好支撑平台。基于此模型,实现2)与多种有限元软件的模型接口,以统一各种软件的结构分析模型,并大大提高模型的生成效率;3)在设计阶段添加施工信息,应用结构分析模型自动生成技术,实现施工过程模拟和动态连续的结构分析,并可以此为依据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4)在施工阶段结合设计信息,实现时变结构连续动态结构分析,为其安全性能提供分析、支持和保障。

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建筑模型和结构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事实上,尽管建筑模型与结构模型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正如结构分析是根据建筑设计结果而进行的一样,结构模型本质上是从建筑模型演化而来的计算模型。因此,通过BIM对建筑物完整的描述,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建筑模型到结构模型的双向转化。其中,当从建筑模型生成结构模型时,需要识别各个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区,并转换成统一的共用节点,使其计算时拥有协同的变形。相反,从结构模型生成建筑模型时,则主要提取结构模型中的拓扑信息,将点、线、面及其共用的节点映射回建筑模型中,再根据截面和轴线属性,反算出建筑构件的整个外形轮廓。

建筑模型与结构模型表现着同一个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的同一建筑实体,描述了该建筑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尺寸、材料及行为等,它们紧密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



建筑表现与结构表现的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看上去上述两个过程是互逆的,然而计算机程序毕竟难以完全取代人的思考,因此在一个闭环转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需要建筑师或结构工程师手工微调模型的情况。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研发了一个Web-BIM系统,可实现在浏览器端(Web端)上传结构分析软件所建立的模型文件后在线浏览、在线管理和在线转换,目前支持Etabs/ANSYS/Sap 2000之间的互转,在后续的开发中,将会继续支持IFC、Marc、Satwe等其他格式的相互转化。



Web-BIM系统主界面



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4D-BIM 施工管理】

基于BIM的4D施工管理系统(4D-GCPSU)是以BIM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4D模型理论,以IFC为工程数据表达与交换标准,研究建筑信息模型建模机制,建立相应工程信息集成机制,支持建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实现工程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基于IFC标准和工程信息模型,开发面向建筑施工的4D施工管理系统。同时,通过引入施工进度与资源分配的优化理论和过程模拟技术,实现施工进度、资源、成本的优化控制、动态管理和4D可视化模拟,以及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视化(Visualization),集成化(Integra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为制定施工计划,进行施工管理和估算工程成本提供决策依据。系统可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优化资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4D-GCPSU系统综合应用4D-CAD、工程数据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通讯以及计算机软件集成技术,引入建筑业国际标准IFC,通过建立基于IFC的4D施工管理扩展模型4DSMM++,将建筑物及其施工现场3D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并与施工资源和场地布置信息集成一体,实现了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质量和场地布置的4D动态集成管理以及整个施工过程的4D可视化模拟。遵循IFC标准,系统实现了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以直接导入设计阶段定义的建筑物三维模型,并用于4D施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减少了人为产生的信息歧义和错误。为提高施工水平、确保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其中,4DSMM++是在IFC工程数据对象模型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数值和逻辑模型,遵循IFC标准描述和组织数据,采用Express语言定义数据。模型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模块化的方式加以组织,具有完整而严密的数据结构,便于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模型以文本文件(.ifc文件)或关系型数据库的形式存在,数据按照IFC大纲(IFC Schema)定义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可以很容易地转换为IFC文本文件。根据IFC2x中的ifcXML规范所规定的Express语言与XML模式定义语言的映射关系,也可以将模型转换为XML文档格式。

4DSMM++模型



4D进度管理



4D施工过程模拟



工程信息查询



4D资源管理



4D场地管理



【施工过程结构安全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建筑施工期结构的安全分析多采用基于概率的分段静态计算方法,即将施工期的结构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时间点划分(如架设支撑体系、浇筑混凝土等),并假设结构构件的应力和强度在此固定时刻均不随时间变化,其应力与强度可以取为随机变量,即符合一定的概率模型分布规律。再对每个时间点进行静态的结构受力分析,计算过程中不考虑混凝土刚度和强度随时间进程而增大所导致的结构受力重分配。最后通过引入失效概率以评价结构的可靠度。然而,这种静态的计算方法在对建筑施工期这一连续时变时期的描述和计算精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局限,难以满足当前大型、复杂工程施工安全分析的需求。随着混凝土早龄期的强度和刚度变化,以及时变结构受力体系的研究,施工过程中时变结构的安全分析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并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实测数据的积累。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将时变结构引入到施工期结构安全分析,能更准确地评价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

施工期时变结构模型的抗力、荷载效应、结构形式,以及相应的支撑体系状态均随时间而变化,与4D技术有着“几何模型+时间”的共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引入BIM技术来解决信息共享和高效利用的问题,能为上述的应用困难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

实际上,在施工过程中所建立的4D-BIM,既包含了建筑构件和支撑体系的三维几何信息,也包含了WBS划分中的工序状态信息,还包含结构分析中所需要的材料属性和荷载工况信息。因此,4D-BIM可以为实现施工期时变结构的全过程分析,提供随进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完整的数据支持和可视化表现。

具体而言,基于4D-BIM的时变结构安全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 数据共享与传递

可从设计系统直接读取安全分析计算所需要的三维模型等设计信息,减少数据重复输入,避免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和丢失。

2. 自动生成时变结构体系

4D-BIM可以以施工进度为时间因素进行建造过程的三维可视化模拟。模拟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整体结构、分层分段结构乃至每个构件在建造过程中的施工状态,主要包括未施工、施工中和施工完毕三种。这些施工状态描述了整体结构三维模型随进度变化的动态形成过程,通过基于BIM技术的模型双向转换机制,可自动生成施工期的时变结构。

3. 自动生成时变结构分析模型

4D-BIM还包括结构施工中的工序状态信息,而工序状态反应了时变结构的动态受力状况,包括施工期的荷载效应、支撑作用和结构抗力等,因此可自动生成相应的时变结构分析模型,实现随进度变化的受力状况计算和分析。

4. 计算模型随方案调整而自动调整

基于BIM的模型关联特性,一旦施工方案调整,4D-BIM将随之变化,从而保证时变结构计算模型在施工方案调整后,能保持一致且无需重新录入数据。

5. 针对各种施工工序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

获取4D-BIM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可针对各种施工工序对时变结构进行力学分析、性能验算和安全性识别,从而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

其分析过程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4D建模。可以利用快速建模工具建立建筑物的三维模型,也可以通过导入IFC文件、导入Etabs文件等各种方式生成三维模型。同时,根据预先编排的施工方案,创建WBS及进度计划。最后,将三维模型和相应的WBS进度信息链接,完成4D建模。

2)建立4D-BIM。在4D模型的基础上,添加资源属性、定额模板、场地属性等工程属性,给建筑构件添加材料属性、指定节点容差、指定风向、控制网格划分参数、给施工工序添加荷载效应等,从而建立4D-BIM。

3)4D施工过程模拟及管理。基于4D-BIM,可以进行4D施工过程模拟,按不同的时间间隔对施工进度进行正序模拟或逆序模拟,形象反映施工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在4D施工工程模拟过程中,4D-BIM能自动统计相关信息。同时,进度管理人员可以对施工进度进行调整和控制。

4)时变结构安全分析。其中又包括如下几步:a)在4D施工模拟过程中,可以针对模拟进度中的任意时间点进行结构导出和计算分析,即按照当前施工进度模拟情况、已完成的三维模型、资源利用情况等所致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建筑构件的材料属性,以及设计规范的施工荷载取值,自动导出可供结构分析的模型和数据,存储到文本文件或数据库中; b)通过数据接口,将导出的模型和数据导入到结构分析系统进行该时点结构计算以及安全性能分析;;c)结构分析的结果,即该时点的应力应变等力学性能指标,可以通过数据文件的形式提供给施工管理人员或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返回到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进行三维形象的动态表现,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d)根据结构分析所得的力学性能指标值,可以进行结构安全性能分析和评价。通过安全分析和评价模型可以计算该时点结构的安全性能指标,并进行安全性能评价和预警预报;e)若能获得实测安全数据,可以进一步对安全性能指标的预测值进行调整,实现结构安全性能全过程跟踪。



施工过程时变结构安全分析



另一方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临时的支撑体系。一直以来,建筑施工期支撑体系倒塌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中占有很大比例,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若深究其原因,则是对于支撑体系的极限稳定承载力,传统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支撑体系结构安全性验算的普及应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是在没有计算依据的前提下,根据经验进行支撑体系的架设和拆除。因此,提出更加方便快捷而准确的支撑体系计算方法,推广支撑系统结构验算和安全分析的应用,是必要且迫切的。

基于4D-BIM的支撑体系安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支撑体系的4D-BIM模型

首先,根据楼板轮廓,应用上述3D建模方法创建支撑体系3D模型,如下图(a)所示。然后对支撑构件和结构构件进行碰撞检测,排除冲突支撑,如下图(b)所示。再将支撑体系3D模型与WBS工序节点关联,实现3D模型与WBS工序的4D关联,并赋予支撑、模板等支撑体系构件工程属性,包括:支撑属性、材料属性、基于工序的荷载效应。这些属性通过统一的对象——支撑实体,进行连接和管理,如下图(c)所示。

支撑体系4D施工安全信息建模



2)支撑体系4D施工过程模拟

随着主体结构进行4D施工过程模拟,支撑体系也能实现施工过程的4D动态模拟。与主体结构的4D动态模拟不同的是,支撑体系只有架设与拆除两道工序,而且工序持续时间较短,并且是临时存在的实体构件。因此,支撑体系在架设后至拆除期间,不需要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工序进行区分,而只需要表现出“存在”即可。

3)支撑体系安全分析

进行支撑体系的安全分析具体包括:1)在支撑体系的4D施工模拟过程中,可以针对模拟进度中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支撑体系的导出和计算分析,即按照当前施工进度模拟情况、支撑体系的支撑情况、支撑体系的承载情况等所构建的计算模型,并考虑支撑构件的工程属性,自动导出可供有限元计算分析的模型和数据,存储到文本文件或数据库中。2)通过数据接口,将导出的模型和数据导入到结构分析系统进行该时点支撑体系安全性能计算与分析,其中,由于主导支撑体系安全性问题的因素是局部屈曲或整体屈曲,因此需要根据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对支撑体系进行额外的屈曲分析,求得屈曲临界荷载。3)计算分析的结果,即该时点的应力、应变、位移以及屈曲临界荷载等数据,可以通过中介文件的形式提供给支撑体系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返回到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中进行3D形象的动态表现。

4)通过支撑体系的安全分析和评价模型,可以计算该时点支撑体系的安全性能指标,并进行安全性能评价和预警预报。



一层支撑体系支撑上部两层结构同时施工时的受力分析 (同时还考虑和比较了两种支撑体系的布置方案)



BIM在运维阶段的应用

【基于BIM的机电设备智能物业管理】

机电设备(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Plumbing,MEP)工程是建筑给排水、采暖、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智能建筑、建筑节能和电梯等专业工程的总称。MEP系统是一个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运营效率、能源利用以及结构和建筑设计的灵活性等。

传统的MEP运维信息主要来源于纸质的竣工资料,在设备属性查询,维修方案和检测计划的确定,以及对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时,往往需要从海量纸质的图纸和文档中寻找所需的信息,这一过程无疑是费时费力。BIM技术通过3D数字化技术为运维管理提供虚拟模型,直观形象地展示各个机电设备系统的空间布局和逻辑关系,并将其相关的所有工程信息电子化和集成化,对MEP的运维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近十年来的研究和应用表明,BIM对于支持传统建筑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和创新,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质和经济效益。

通过引入国际标准IFC,基于从设计和施工阶段所建立的面向机电设备的BIM(MEP-BIM),设计机电设备全信息数据库,用于信息的综合存储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发基于BIM的机电设备智能管理系统(BIM-FIM 2012),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实现MEP安装过程和运营阶段的信息共享,以及安装完成后将实体建筑和虚拟的MEP-BIM一起集成交付;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运营期MEP的综合信息化管理,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障所有设备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高效的手段和技术支持。

BIM-FIM 2012系统包含集成交付平台、设备信息管理、维护维修管理、运维知识库以及应急预案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

BIM-FIM 201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模块 描述
集成交付平台 通过开发IFC模型转换接口和导入接口,将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和建模过程中所录入的工程属性同时保留下来,避免重复录入信息,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实现机电设备安装过程的信息共享。同时,系统还可以录入更多的设备专业信息,包括附件信息、图纸信息、备品信息、设备操作文件、培训资料、模拟操作文件、维护日志、维修日志、维护计划、维护支持等等,将所有这些信息形成完整的MEP-BIM。
设备信息管理 系统提供了多途径、高效的设备信息管理功能,辅助用户将海量的工程信息批量地录入和逐个修改。系统采用了最新的信息检索技术,能让用户在海量的工程信息中快速提取出关键数据,此外,系统还可以辅助用户按专业系统和属性项进行信息统计和分析。
维护维修管理 系统可以辅助用户进行日常物业管理。管理人员在系统中添加设备的维护计划,系统会按照计划定期提醒物业人员对该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工作。在巡检过程中,可以用过PDA查看维护内容并记录维护情况,系统将自动生成维护日志。系统还提供了查询备品库中设备备品数量的功能,提醒采购人员制定采购计划。
运维知识库 系统的知识库提供了运维过程中的经验知识管理,其中包含了设备操作文件和培训资料,为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时遇到的问题提供支持。模拟操作功能则可以让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人员更加形象地了解某设备的操作流程或其安装过程。
应急预案管理 成千上万的机电设备及管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梳理其上下游关系,将为应急处理功能提供最基本的支持。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如水管爆裂,则可通过二维码扫描的方式,快速识别损坏构件,并通过上下游关系,快速找到上游构件,并在三维模型中将其精确定位。在不方便携带电脑的区域,PDA子系统模块同样提供了二维码识别的功能,并在无线局域网环境下,自动检索上游构件,实现楼层平面定位,辅助物业管理人员快速决策和处理。此外,在应急预案管理后台,用户还可以通过关键字查询,快速找出应急处理方案。



导入IFC生成BIM模型(含工程属性)



设备信息共享



知识库管理



信息检索



基于二维码的设备识别与信息提取



支持运维期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



基于二维码的构件定位及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