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动态施工管理系统(4D-BIM)

 

此项研究成果是与博士导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张建平教授及众多师兄弟等共同完成

系统通过建设部和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和鉴定,评价为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于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青岛海湾大桥、广州西塔、邢汾高速公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广州地铁等数十个大型工程项目中

此项成果曾获2009、2010 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和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现已通过知识产权转化,交予 北京云建信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云建信”)进行商品化研发和推广,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BIM施工管理软件

以下介绍主要源自知识产权转化前的科研报告及云建信的产品介绍,最新研发和推广应用情况,请咨询 云建信

源起   Origin     承继   Inheritance     应用   Application
【产品综述】

清华大学研发的“基于BIM的工程项目4D施工动态管理系统”(简称4D-BIM系统)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研究成果。通过将BIM与4D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建筑业国际标准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研究基于IFC 标准的BIM体系结构、模型定义及建模技术、数据交换与集成技术,将建筑物及其施工现场3D模型与施工进度、资源、安全、质量、成本以及场地布置等施工信息相集成,建立基于IFC标准的4D-BIM模型,实现了基于BIM的施工进度、施工资源及成本、施工安全与质量、施工场地及设施的4D集成管理、实时控制和动态模拟。

目前,通过进一步扩展管理功能和应用范围,4D-BIM系统不仅用于建筑工程,而且已推广到桥梁、风电、地铁隧道、高速公路和设备安装等工程领域。系统适应我国建筑施工管理的实际需要,可用于各种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尤其适用于大型、复杂工程,还可推广到铁路、水利、电力等其他工程管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研发历程】

4D-BIM系统是张建平教师及其团队自1991年以来25年积累的研发成果,其研发及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GCPSU系统(1991-1996年)

张建平教授从1991年就开始致力于建筑施工计划三维可视化和动态管理方面的研究,于1995年开发了用于建筑施工进度与场地利用的计算机图形计划系统(Graphics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Site-Utilization,简称GCPSU)。该系统体现了4D模型的基本概念,将施工对象定义为一个3D整体描述、施工过程模拟以及结构构件实体的三维复合模型。用户交互操作这个模型,便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形象的构造任意指定时间、多层建筑在不同施工层的计划安排、实际进度以及相应的场地布置,并可直接输出其材料用量。

GCPSU系统应用于香港第三街写字楼、香港慈云山公屋、北京嘉里中心、北京中保信等多个实际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曾获中建一局科技进步奖。

   4D-GCPSU系统(1997-2002年)

通过4D模型理论的深入研究,2000年基于GCPSU提出了一个4D施工管理模型(4D Site Management Model,4DSMM)。4DSMM将施工对象和场地3D模型与具体的进度计划链接起来,构成施工项目的4D施工模型(4D Construction Model)。基于4DSMM开发的4D-GCPSU系统,首次实现了AutoCAD©与Microsoft® Project 98的链接,建立了施工对象3D模型与 Project 双向信息交流。系统可自动生成Project进度计划,实现Project计划的3D可视化模拟,同时还可以通过交互式修改图形对象自动调整和更新Project计划,实现施工计划的动态管理。

2002年在4DSMM模型及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扩展的4D施工管理模型(4D Site Management Model++,4DSMM++)。这一模型以工程结构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为核心,将建筑物及其施工现场3D模型与施工进度相链接,与施工资源和场地布置信息集成一体。基于4DSMM++开发的建筑施工4D项目管理系统4D-GCPSU 2002,实现了建筑施工的可视化管理和优化控制,以及对各施工阶段的造价、进度、材料、机械、人力、场地布置等资源的调控。

4D-GCPSU和4D-GCPSU 2002系统应用于香港新机场货运仓储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第六期扩建工程、北京华威住宅小区13#、14#号等实际工程项目。当时香港金门公司将新机场货运仓储中心工程应用4D-GCPSU的成果,介绍给香港工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4D-GCPSU 2006系统(2003-2006年)

2003年,4D-GCPSU 2002开始在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工程投入使用,用于工程施工方案、进度计划、场地布置的制定。随后根据工程提出的具体应用要求,不断完善功能,更新并使用了4D-GCPSU 2004。

2004年,基于多年的研究成果,4D模型理论及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结合国家体育场工程的示范应用,先后推出应用了4D-GCPSU 2005和4D-GCPSU 2006,使4D施工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突破性发展。

“基于IFC标准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4D-GCPSU 2006)引入建筑业国际标准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通过建立基于IFC的4D施工信息模型,将建筑物及其施工现场3D模型与施工进度相链接,与施工资源和场地布置信息集成一体。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的4D进度管理、4D资源管理、4D施工场地管理和4D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等功能,实现了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的4D动态集成管理以及施工过程的4D可视化模拟。通过IFC文件解析器和基于IFC的数据接口引擎,系统实现了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以直接导入设计阶段的建筑三维模型,用于4D施工管理,为建筑施工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4D-GCPSU 2006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D施工管理系统,首次引入BIM技术和IFC标准,其研究发展了4D模型理论,不仅覆盖了国外同类系统的主要功能,而且扩展了管理功能和应用范围。系统于2006年1月20日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专家验收,2006年11月3日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评价:与国外同类系统相比,该系统在支持基于IFC标准的数据集成与交换、建立4D信息模型及其信息集成机制、实现以WBS为核心的4D集成化施工管理和建立基于网络的4D可视化平台等方面具有创新性。该系统的研制成功和实际应用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4D-GCPSU 2006系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青岛海湾大桥、广州珠江新城西塔等多个大型工程,连续荣获2009、2010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4D-BIM 系统(2007-2011年)

2007年基于BIM的工程项目4D施工管理技术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了4D信息模型理论和建模技术,所研发的“基于BIM的工程项目4D施工动态管理系统”(简称4D-BIM系统),增加了施工安全分析与冲突管理、过程模拟与优化以及4D虚拟建造等功能。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及考核指标,于2010年11月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评价为达到了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4D-BIM系统应用于昆明新机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大兴英特宜家购物中心、成都大魔方演艺中心等大型工程项目中,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多项全国BIM大赛一等奖。

   4D-BIM 2015系统(2012-2015年)

随着4D-BIM系统在多项大型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其功能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增加了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质量管理、物料管理和施工安全监测等功能。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4D-BIM系统不仅用于建筑工程,已推广到桥梁、公路、地铁和设备安装等工程领域,成功应用于邢汾高速公路、重庆新白沙沱特大桥、济南石济客专特大桥、北京地铁16号线苏州桥站、广州地铁等大型工程项目。

升级的4D-BIM系统基于统一BIM管理平台和BIM数据库,提供CS、BS、MS三大应用系统,各系统无缝集成,信息与BIM双向链接,实现基于BIM的跨平台多参与方协同施工项目管理。

2015年,在升级的4D-BIM系统基础上,完成了底层新框架的再次重构,推出了4D-BIM 2015,实现了以平台加插件的系统架构,可支持用户自主的二次开发,为软件产品化及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功能特点】

面向多应用方

4D-BIM系统可针对业主、工程总承包、施工项目部等应用主体,提供完整的应用流程。系统可根据各应用模式制定相适应的界面、功能和业务流程,在实现总体目标的同时满足各方实际工作的需要。

支持多工程领域

根据应用需求从整体BIM中提取或创建不同细度的4D模型,可支持从整体宏观、局部中观到精细微观等多层次4D工程管理,有效解决区域性和长线工程的BIM应用问题。系统应用涵盖多个工程领域。

支持跨平台协同

4D-BIM系统基于统一的BIM管理平台,提供CS、BS、MS三大应用系统,各系统无缝集成,信息与BIM双向链接。通过建立多参与方的远程协同及数据集成机制,实现跨平台的多参与方协同工作。

平台+插件架构

实现了以平台加插件的系统架构,基于统一的BIM管理平台实现不同模块的插件扩展,满足不同业务领域的功能定制,可支持用户自主的二次开发,为软件产品化及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源起   Origin     承继   Inheritance     应用   Application

Power 4D

智能施工管理系统

        云建信承继前述4D-BIM系统,进一步进行产品化研发和商业化推广,以BIM为数据中心,面向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现场监测、资料等工程管理过程,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功能和灵活的权限与流程设置。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实现工程信息的动态时空聚合,面向施工阶段,提供基于BIM的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的相关功能,支持多工程领域、多应用方、多专业的协同工作与动态管理,并在桥梁、地铁、公路、铁路、管廊等不同领域上百个项目中得以应用。


多元模型的处理和应用

Power4D平台能利用市面中多数主流建模软件模型,将各类模型在平台进行融合并辅以轻量化的处理,解决实际使用过程中模型整合困难,使用困难等难点。

多元信息融合分析

IOT数据、传感器数据、扫描文件、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在平台中融合利用,做到异构数据的融合与分析,打破建筑行业的信息孤岛。

多元信息灵活展示

平台可以使用手机端、网页端、PC端和大屏,灵活配置将各类信息进行定制化的分析与统计后将信息在不同的终端进行展示,辅助使用者对信息的快速便捷的查看。

多方位的集成管理

对施工信息进行可视化管理,实现基于BIM的施工进度与成本、安全与质量、场地与设施的4D集成管理、实时控制和动态模拟,做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源起   Origin     承继   Inheritance     应用   Application

容易线公路一期工程

合作方:中交一公局

容易线(新区段)公路一期工程主线,起点位于容固路与新区界交界处,技术标准为一级公路,双向六车道规模,设计速度 80km/h;项目难点面对着施工工期短,只有240天,BIM平台跟随工程进度协助现场施工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并在施工进展中不断更新完善;施工进度管理难,运用4DBIM平台实时对进度进行把控避免出现工期滞后情况;施工作业线长,全程约18公里,BIM+GIS结合对项目施工进行整体把控;城区施工情况复杂,4DBIM平台细部施工精确指导。

新首钢大桥

合作方: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新首钢大桥是一座全钢结构双塔斜拉钢构桥,工程规模大(4.3万吨用钢量)、结构形式复杂、节点构造复杂、加工制作精度要求高。 项目应用4DBIM实现了基于BIM的施工进度、资源与设备、安全与质量、安防与监控、场地与设施的4D集成管理、实时控制和动态模拟。通过微信端、PC端和网页端的三端联动,将模型与施工进度链接,与施工人员、资源、安全质量以及场地布置等信息集成一体。实现了基于 BIM 和网络的 4D 动态集成管理, 为提高施工水平、确保工程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广州地铁18/22号线

合作方: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

广州地铁项目是广州市重点市政项目,截止2030年地铁规划将扩展至不少于23条线路,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车站近500座。综合在施工前期、施工过程、验收移交多阶段需求搭建了各参与方协同办公的广州地铁轨道交通BIM施工管理平台,建立以派工单为核心的施工进度管理体系,实现基于物联网的机电设备跟踪管理,支持多参与方、全专业过程和大体量长线型模型的高效数字化管理,实现基于派工单的各参建方对施工工程的精细化协同管控,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太原东二环高速

合作方:山西路桥东二环高速公路

山西路桥东二环高速公路全长33.199Km,项目批复概算39.098亿元。建设总工期为三年,全线自2018年开工,到2020年建成通车。 首先通过4DBIM咨询服务,架构起基础的组织结构,并辅助东二环建立企业级BIM标准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进行了相关的知识培训与讲座,辅助进行BIM人才培养,通过4DBIM平台指导具体的施工管理,为项目进度、档案和质安管理提供切实的帮助,减少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全省召开的品质工程现场会上进行平台展示,取得良好的效果。

天府创新中心财富大厦

合作方: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成都天府创新中心项目财富大厦是由成都市建筑设计院牵头的EPC项目,高度近200m,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20余万方。 项目建造全过程的BIM模型运用打通了BIM模型在项目勘察、设计、造价、施工等全过程的运用,以BIM为信息化平台提高总承包工程项目管控水平;基于4DBIM云平台的项目协同整合应用,在施工阶段深化协同,探索出一条项目管理工作流模式;设计师深入了解施工工艺及现场问题,技术问题联系单数量、施工变更问题数量减少,节省工期33天,节省造价464万。

冬奥会综合管廊

合作方:北京京投城市管廊投资

冬奥会综合管廊工程全长7.9公里,其中主管廊长约6.5公里,支管廊长约1.4公里。冬奥会综合管廊为保障冬奥会延庆赛区市政能源需求,包括冬奥会造雪用水(206万立方)、自来水(19万立方 )、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 利用BIM+GIS技术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进度管控,每日在4DBIM平台中对计划和实际工程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按照支洞进行分段划分,统筹土建、设备、水务、电力、电信各专业的交叉作业以及支洞占用安排,为管廊的智慧运维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